图文:邵家大院子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,故乡的味道都不折不扣地融入我们的记忆中,刻在我们的骨子里,成为我们不易更改的饮食习惯。
尤其家乡的水煎包,虽也是发面的,与别处不同的是,它是两面煎制,双面色泽金黄,外酥里嫩。店主通常都是把包子锅支在外面,通常围着一圈食客等待。煎包刚放进锅里准备煎时,就放一些面水,盖上锅盖。水熬的差不多干了,包子翻面,泼上一舀子豆油。煎包在油锅里“嗞嗞啦啦”受着煎熬,食客咽着口水,翘首等待。
煎包是刚出锅的风味最佳,所以包子铺愿意排队等的都是吃水煎包的行家。稍等片刻,金灿灿黄澄澄的水煎包,就出锅了。盛上一碗油茶或豆粥,那美味就别提了。
这道舌尖上的美食,满足着我们的味蕾,关联着我们的心灵,闻到它的味道便会遥想自己的童年。
因为我出生在农村,又自幼在农村长大,小时候让我眼花缭乱的地方也就是单楼集了。在上世纪90年代,10岁左右,单楼集对于我来说就是我向往的大地方,那里有车、有楼、有煎包,有各种各样好吃的……
小时候村民看见邻居推自行车准备出门,就招呼:“制啥去!”答:“走!上单楼吃包子去!去呗?”
“呦!那管!不孬!俺不去,俺还过日子呢!”
那时村民们聚在一起拉呱时,看到谁家孩子长得漂亮,就开玩笑,“你看这孩子长得真好,抱走!上单楼换包子吃去!”
还有的小朋友调皮时,乡里乡亲玩得比较好的就会拉下来脸吓唬“别怪啦!再怪抱走你上单楼换包子吃去!”
百试百灵,小孩子一听立马就老实。
那时候我就想乡亲们怎么这么肯吃,包子该有多好啊,还想用小孩换它吃!
不过,我们老家的煎包确实好吃。老家的包子大都是肉馅的,大多是猪肉或者羊肉,配上粉条大葱。
我小时候农村条件普遍都不好,吃个荤菜还要等到逢年过节。父母赶集时给孩子捎回来包子,孩子们都能高兴地跳起来吃,恨不得拿到小伙伴面前谝,切着牙齿一点点地吃。
在90年代,我10左右,我经常跟着父亲母亲赶单楼集。跟着父亲去单楼都是坐在他的28自行车的前杠上。从一进单楼集东边,父亲会给我边指边说:“路南的这个院子这是农机站,种地用的拖拉机要用油,都是从这里打柴油。”
每次走到单楼邮电局那附近,紧挨着邮局是一家修理农机的店铺,要点电焊,距离好远时,父亲每次都提前嘱咐我:“别往北看哈,一看打着眼就看不见啦!”出于好奇,我还真偷偷瞟了一次。居然没事。
父亲都是置办买好东西才给我买煎包。
唯独一次,母亲拉着平车买化肥,去时我坐在车厢里,回来时我坐在化肥袋子上,尽量靠前的地方压车。
母亲从单楼粮管所门口买10个煎包,母亲说这次煎包不可以吃,是给我姥姥买的。
回来路上我闻着煎包的散发的阵阵香味,实在无法抗拒,心想吃一个煎包边上的锅粑吧,结了一不小心就吃一个整个的。心说吃一个应该也没关系。
吃了一个后,可把肚子里的馋虫勾起来了。心说哎呀,真好吃!再吃一个应该也不要紧。
母亲拉着一平车化肥,佝偻着身子,车把上的绳子被母亲的身子扯得溜直。母亲走得特别慢,结果,走到家了,包子被我吃得只剩两个了。回到家母亲知道了特别平静,没有吵我,我自己倒觉得特别难为情,至今忆起仍难以释怀。
那些点滴,都是藏在在记忆的最深处,漾开,时时刻刻氤氲着父爱和母爱的温暖。
如今,多年过去,我们如今的生活质量跟以前相比早已是天差地别。单楼集建设的也是日新月异。农机站上了新型机器,还是只卖柴油,口碑还是依旧好;单楼邮局西面点电焊的地方与时俱进建了一座大型超市,我在春节期间都是从这里买菜。
街上各种小吃都有了,除了早就有的冷面,米线,凉皮,还有灌汤包,烧麦,小笼包,可人们对煎包依旧是趋之若鹜,煎包店的生意依然红火,猪肉馅的,羊肉馅的煎包价格也不贵,5毛钱一个,一如既往的金黄馅多皮薄美味,也有了韭菜素馅的了。
父母已年过6旬,在丰县老家种着几亩地,为我们奔波操劳,忙起来早饭都不顾得吃。
我和弟弟让他们一早不想做饭就去单楼集上买包子吃就好了,省事。爸妈他们只是口头答允,还是很少买。只不过以前是没条件买,如今是省吃俭用成习惯,自己依旧不舍得吃罢了。
我如今在外地努力拼搏,如今的生活与往日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,每日的早餐锅贴、油饼、还有煎包换着吃,可就是吃不出单楼街上水煎包的味道。
所以每次回丰县老家时,还是想吃单楼的水煎包。
我的父亲母亲
水煎包现在的味道比我们小时候更好了,做包子的的这个工艺也更强了。当年的味道虽然不一定有现在的味道更好,但是那时的水煎包味道历久弥香 ,令人终生难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