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应该都有类似的体验:为什么广告上的炸鸡总是那么饱满诱人,而我的买家秀却是???👇

其实,你的买家秀和卖家秀之间,差的不(只)是拍照水平,而是一个食物造型师。
这是一个小众行业,全中国资深从业者只有20人不到,但很多你熟悉食物画面,都出自他们之手。这也是一份神秘而诱惑的工作,日薪以万为单位计算。

外行人可能会认为:造型师,不就是把摆盘弄得精致一点,全靠后期P嘛!
其实,把食物拍好看这件事,比你想象中难多了。为了捕捉一个诱人的画面,他们可能要给一块蛋糕“美颜”两小时,炸上千只鸡腿,甚至变身研发专家,开发十几种不融化的冰淇淋......
除此之外,他们还得应付甲方的各种“奇葩”需求,比如用上百种食材,搭建出一幅壮观的《千里江山图》:

我们跟几位入行十几年的资深食物造型师聊了聊:为了展现食物最馋人、最好看的一面,他们能有多拼?
造型、修容、高科技仿真
先来揭秘一下,大家最关心的拍摄套路;)
相信你也吐槽过:为什么广告图和实物差那么远啊?!

就,这俩......真的是同一个东西吗?
其实你拿到手的,和食物造型师的是同一个版本。来,揭晓一下背后的小伎俩:
1. 摆造型,是食物造型师的基本功
首先,皮是精心设计过的,内里用面团撑开了,视觉效果更饱满立体。
造型师还把夹层都一一挪出来了:牛肉条、芝士、小龙虾、生菜,呈阶梯状一层层叠起来,所以感觉更大、料更多。

这样不仅保证每一层都能接收到光,看起来明亮诱人,而且能让用料一目了然。要不然,你怎么会知道嫩牛五方里究竟放了什么嘛!
给食物做造型,一个默认行规是:食物里的全部食材、分量,需要精确在画面中呈现,没有的食材绝对不能乱放。
比如汉堡照片里没有香菜,你拿到手的也绝对不会有;照片里的炸鸡桶有10块炸鸡,你拿到手的一定也会有10块。 只不过,食物造型师比你更会摆啦。

也可以把这理解成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手段:如果不展现全部用料,就给了商家在实际售卖时偷工减料的余地。
这不算什么,比较难搞的要数火锅。
吃过火锅的都知道,食材会不断翻滚,很不好拍。所以,在片场里,食材都是用铁丝、钉子和牙签在水下固定的,不管水流怎么涌动,依然能乖巧躺平。
最匪夷所思的是,食物造型师竟然会在锅底开个洞!接上几根水管,通过水循环模拟火锅咕嘟咕嘟的沸腾感......这样就能经得住长时间“熬煮”,避免久煮漂出浮沫,也不用担心食材煮烂。

至于烟雾,也是假的。因为真实的水蒸汽会蒙住镜头,所以袅袅升腾的氛围感,是烟雾用蒸汽的功劳:)

插播一个细节:我们拍过的火锅照片,大部分是编辑部几张嘴同时狂吹,把烟吹散后咔擦下的;)
2. 合格的食物造型师,还要身怀修容绝技
用资深从业者郭嘉麟的话来说:“明星拍照前都要认真化个妆,食物上镜前也是要修修容的嘛!”
他曾经花2小时,给一块蛋糕修过容。因为当时尝试了快刀切、烫刀切,用细线切,甚至试过把蛋糕冷冻后切,都没法让切面的碎屑平整。

好不容易切出来,棋盘格还是歪歪扭扭的……只能手动复原:用小刀和刷子,把蛋糕屑一点一点填回去。
嗯,你跟食物造型师的距离,大概就隔着一双手吧。

3. 除了摆盘修容,还有些不为人知的小技巧
为了表现面条的筋道弹滑,经常会拍摄一个甩面的动作。很多刚入行的新人都会崩溃:这面条,怎么一甩就死死黏住了呢?
诀窍一点就通:面不能用全熟的,煮20秒便立马捞出过冰水,等表层的淀粉掉落,面条就能变得干爽不黏连,而内里还是生的,保持了一定的筋性,甩起来更顺滑有力~

拍拉丝的芝士披萨也有套路,如果用普通刀来切,会把内里的芝士完全切断。专业食物造型师会用刀沿有齿轮的电锯,“锯”出藕断丝连的效果。

该做法出自食品造型师沈韵,成了当年业界的经典案例。(图源必胜客官网)
给甜品做造型,要注意的就更多了。
动物奶油虽然好吃,但不如植物奶油稳定、光滑好看。为了更方便塑形,很多造型师会用动植物奶油勾兑,甚至直接全部用植物奶油替代来做造型。
不过,植物奶油偏白,动物奶油偏黄,所以还要给奶油调色,以免“穿帮”。

4. 进阶的高科技手法,甚至会用到3D打印!
真实食物有难以替代的质地、光泽和颜色,所以80%的情况下,做美食造型都会用真食物。
除非一些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,比如拍方便面。它很容易因为久泡吸汤而膨胀,因此只能用替身——塑料做的弹簧面。

很多造型师会在碗底铺上专门的替身,再在顶部放上真实面,甚至整碗直接用弹簧面代替。
但也有些食物,现在还找不到完美替代的,比如肉,不管是质地,还是颜色光泽,都很难复刻。
如果用实物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,造型师还会出动高科技的手段,3D打印。
像是流动性很强的巧克力酱,因为很难刚好泼到想要的形态,造型师就会3D打印出符合造型的“假巧克力酱”。

不过,以目前的技术,这只能应用在一些表面光滑、质地均匀的食物上。像汉堡、pizza这类表面不平整,而且烘烤后边角颜色、质地不太均匀的选手,就很难用3D打印做出自然的替代成品。
除了食物本身,3D技术还经常用在道具的制作上。所以,一个好的食物造型师,不仅要审美好、动手能力强,可能还要会3D建模……

真正拉开身价差距的
是手头掌握的配方和技术
说了这么多,以上只是一位食品造型师的标配技能。他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,是手头掌握的独家食物配方。
给食物做造型最大的挑战在于,食物变化的速度极快,很难扛得住动辄一整天的拍摄时间,尤其是冰淇淋、冰块这种状态很难维持的东西。
这时,比拼的就是各家经验和配方水平了。
厉害的食物造型师,研发能力很强大,手握十几种不会融化的冰淇淋配方,可以随意根据客户要求调整,模拟不同品牌、质地各异的冰淇淋,通通不在话下。

早些年,业内更追求丝滑细腻的效果,但成品难免显得失真;但近几年,还原真实的质地更受青睐。
所以最新的冰淇淋配方,已经能完美模拟这种表面微微起沙的效果,放大看会有明显的颗粒感,挤出来时顶部还能自然下弯。

而且比起早期的干冷质地,现在还能达到更自然的微融效果,视觉上更馋人;)

除了冰淇淋,炸鸡也是另一座技术高峰。
炸鸡好看的关键,在于外壳的裹粉配比,这会直接影响炸出来后表层鳞片的大小、密度等。由于配方都是商业机密,客户当然不可能说,所以造型师需要自己研究、调试。
给炸鸡做了十几年造型的资深从业者,只用肉眼一看,就能识别出各品牌的炸鸡区别:“肯德基鳞片会比较大,麦当劳的比较少,德克士的比较密......”

造型师刚开始跟品牌合作时,需要反复进行裹粉测试,“每种比例炸完后是什么样子,能出多少个鳞片,大号的还是小号的”......试了十几种版本,才调到最接近品牌出品的配比。
别以为配方出来就完事了。拍摄当天,批量炸完以后还要挑品相好的,进行细微的调整,比如修饰鳞片的状态,掐掉不需要的边角。

最难的,是炸鸡内外都要兼顾的情况。有时客户希望颜色更深一点,但炸久了皮肉的黏连程度又会下降,甚至鳞片和肉分离,所以把控好临界值非常重要。
看到这里,有人可能会疑惑,为什么要费力研究配方、做造型,P一下不就好了吗?
嗯,还是那个原因:消费者的钱不好抢啊……真实的食物和场景,有着后期很难模拟的自然光影效果。

做造型能达到的效果
有时真的P不出来
很多人都以为,一些看似夸张的食物造型,全靠后期P。但实际上,大部分都是造型师从做道具、搭场景开始,真刀真枪拍摄的。
就拿典型的“相撞的鸡翅”来说吧。鸡翅是用一种特殊道具——气压泵来弹起的。弹的力度、时间要提前确定好,每一只鸡腿的大小、分量,造型师都必须精准拿捏。

而且鸡翅相撞会有损表面鳞片,所以,每一批鸡翅只能被弹一次。如果拍不到满意画面,就得重炸一批。
为一个几秒钟的镜头,在片场连续炸几百只鸡翅,从早到晚被油烟环绕的场面,都是食物造型师的家常便饭。
又比如这个倒挂的王炸双子桶,也被很多人以为是后期特效。但纯粹依赖PS,很难达到这样的光影效果。

真实情况是,造型师在倒着的桶里塞了泡沫,然后扎上牙签,把鸡翅们一一固定,呈现出往外飞的效果,再点上烟花,亮光才能自然而均匀地镀在鸡翅表面,明暗错落。

连炸鸡上的鳞片也要一一调整。
食物造型师的另一大工作内容:
用食物做出艺术造型
美化食物,只是造型师工作的一部分。专业的食物造型师,还兼具“画家”的职能,只不过他们手里的“颜料”,是各种食材。
比如知名食品造型师张申彦做的这幅《千里江山图》,当年就在业界掀起了一阵波澜。

最初甲方的要求只有一个关键词:中国风场景。从创意到落地,是食物造型师连轴转4个日日夜夜的煎熬。

把笋砌成小舟;用柔嫩的豆腐,小心翼翼搭出城墙;再用去鳞的鱼做徽派建筑,每条鱼顶部的弧度都被精心修剪过,呈顺畅有秩的流线型。
郭师傅团队也给西门子冰箱交过一份惊艳作品:用新鲜食材,做出了生动的蔬菜脸谱、带鱼骑士和干粮蒙娜丽莎,一一对应甲方要求的国粹艺术、雕塑、名画。

单是前期用食材试摆造型,就是一个大工程了。拿带鱼骑士来说,他们在菜场采购了不同尺寸的带鱼、仓鱼、扇贝......哪个部位用哪种,具体多宽多长,都经过精准计算。


MANSION VIEW STUDIO的摄影师罗莎,去年给天猫双11做了一个蔬果农场。里面的南瓜小扶梯、胡萝卜风车,都是团队亲手一个个雕刻、搭建的。

毕竟都是生鲜食材,为了保持新鲜只得连夜拍摄,整整花了2天才完成。而这占地足足35㎡的场景,最后只是浓缩为网页上一张小小的banner海报。

传说中高薪的食品造型师
到底挣得多吗?
越了解这个行业,越觉得,看似有趣、日薪过万的工作背后,其实比想象中难得多。
尽管在国内,食品造型师是近20年才兴起的工作,但能在这一行打拼出头的,资历都不浅。

以前,食物宣传一般由广告公司直接完成,随着行业细分化发展,需求越来越大,才细分出食物造型师这个行业。
我们采访到的罗莎,曾在英国留学,专修摄影;郭师傅入行前有十几年的国宴料理经验,精通食物雕刻;张申彦同样在五星级酒店后厨工作过好几年,进入广告公司后师从国际顶尖造型师。
他们更像是多重职业身份的交汇点:审美出众的化妆师造型师,有专业底子的摄影师,懂食物研发的厨师。
即便有专业技能傍身,作为产业链条下游的“丙方”,他们也常常碰到无法实现的奇葩需求。

张申彦就曾接手过一个面包品牌,想要让吐司像剥橘皮那样一圈圈被撕下。但再柔韧的面包,也没法“撕出一种连绵不绝的延伸感”啊!
对于细节极致龟毛的客户也是有的。连看似简单的挤奶油,顶部尖尖的粗细、弯向的特定角度都得造型师死磕。
需求不明确,也是翻车的高发原因。比如客户简短地抛出一句:我想要咖啡和牛奶相融的状态,实际上他们想要的是咖啡冲撞牛奶瞬间,“动感的相融”。

人才少,市场需求大,好的造型师因此特别抢手。一天工作12个小时是起步,经常从一个片场拍完,马不停蹄奔往下一场,连轴转2天是常态。
当然,报酬肯定是丰厚的。业内资深的食品造型师,日薪能高达1.3-2万。但他们的工作量,也的确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得来的。
郭师傅说,最夸张的一次,他们团队持续工作了整整3天没合眼。“第一天早晨进影棚,第三天晚上出来,像是被偷走了一天。”

采访张申彦时,他临时接到广州客户的需求,最终采访是在他与客户对方案的间隙完成的。“有时在片场累到......真的觉得钱都不想要了,你(客户)放我回去吧。”他笑着调侃道。
而自己开食物造型摄影工作室的罗莎,也习惯了从一大早,忙活到凌晨三点才收工的工作生活。

以前看到这些美食大片,可能只会吐槽货不对版,但从未想到,一个看似简单的画面背后,有那么多吹毛求疵的细节,倾注了食物造型师那么多心血。
他们仿佛魔法世界里的造梦师,用灵巧的双手,造出了一个个梦幻馋人的美食乐园。这些在食物行业背后默默创造的人,值得被更多人看见。
文 | 黄小雀
编辑 | eim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