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乡土文化是地方族群繁衍发展的
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
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
开放性、互动性强的短平快阅读
已经成为趋势
为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
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
阳江日报利用新媒体
开设“吾乡吾土”栏目
旨在挖掘、宣传、推介阳江乡土文化
为阳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
本期我们跟随笔者
去阳西,吃鱼
阳西鱼
陈云娟
将新鲜的门鳝鱼片放入雪白的粉浆里泡个粉浆浴,瞬间变成了洁白的雪人,片刻出粉,再把门鳝鱼片粘到热油镬边缘,倒上适量的粉浆至鱼片两边,用镬铲取镬里滚烫的热油,浇到裹满粉浆的鱼片身上,借助油的滑度,把鱼片铲入到热油镬里。此时,落入热油镬里的鱼片被炸得“嗞嗞”作响,发出美妙动听的旋律,在滚烫的油海里面自由自在地畅游。
随后,用长木筷子把热油镬里的鱼片来回翻面,少倾,雪白的鱼片渐渐变成金黄,捞上网格片里沥油后即可食用,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阳西鱼了。制作过程并不复杂,摊档老板动作娴熟、一气呵成,不计其数的食客专门为它慕名而来。

鱼的种类很多,有门鳝、墨鱼、蚝(即葱花和生蚝做成)、虾和其他鱼类,做法大同小异。前三者是鱼里最常见也是最多顾客购买的。阳西吃鱼有一个习惯,即吃鱼必须得配上生菜叶。因鱼是煎炸食品,容易上火;生菜性凉,两者中和,恰到好处。再者,鱼油腻,生菜清淡正好解腻,两者同食,可谓荤素搭配、一举两得。

阳西鱼有个传说:宋代大学士苏东坡被贬到岭南时,曾路过织篢太平驿,那时候的鱼还是虾,当时的苏大学士就被虾迷住了,一连在这里待了三日,连荔枝也不愿吃了,专爱吃鱼。后来阳西人为纪念他,在太平城建了太平书院,记下了他贬谪南疆那段凄惶的历史。
作为阳西人,我是吃鱼长大的。虽然现在离开了家乡,但心里面依然心心念念着鱼,每次回到家乡都非要吃一顿饱的才肯罢休。家里人知道我爱吃鱼,每次他们回到家乡,都会捎带些鱼给我吃,真是解决了我对家乡鱼的思念,更解决了我的口腹之欲。
记得我在外地读书的时候,有一次放暑假回家。奶奶知道我爱吃鱼,为了让我回到家能够吃到热气腾腾的鱼,奶奶便计算好时间,从家里步行到集市去买鱼,家离集市约莫有两三公里的路程,当时奶奶有慢性支气管炎,每走一步路,对奶奶来说,都是举步维艰。而我回到家,前脚刚踏进家门,就闻到香气扑鼻的鱼味道,见到坐在椅子上气喘吁吁的奶奶,我便知道,奶奶肯定是步行到很远的集市为我买鱼了,我内心百感交集,热泪盈眶,拿起一个热气腾腾的鱼尝了一口,香脆可口,甜入心间,每个鱼都承载着奶奶对我满满的爱意。

父亲会做鱼,做的鱼和鱼师傅的手艺旗鼓相当。每年十月份是显鱼最肥的季节,父亲都会买些显鱼回来做鱼。冬天,到了生蚝的季节,父亲便买些生蚝炸成一颗颗大生蚝鱼给我们解馋。父亲做的鱼,真是唇齿留香,难以忘怀。
前段时间我回了一趟家乡小住几天。每天晚上鱼摊档开档的时候,我就准时出现在摊档前,坐在档口的椅子等候。热油镬里的鱼味道,随风飘舞,香飘四溢,引得我垂涎欲滴。

摊档老板用碟子装上我点的鱼,端到我的面前,听见滚烫的热油还在鱼身上“嗞嗞”作响,金黄的鱼如同金子般闪烁着光芒,我拿起一片生菜叶包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墨鱼鱼,放到嘴里咬了一口,一声“嘎嘣”脆响,整个口腔像在演奏般,声音如此美妙动听。对我来说,这也许就是美食的最高境界了。
阳西鱼,儿时的记忆,家乡的味道,留住了我魂牵梦萦的乡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