糍粑,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美食。在大家的记忆之中,糍耙都具有非常特别的含义,吃糍粑的时候,通常也是一年之中的重要节日。春节、中秋,都是吃糍粑的好时候。不过,大部分人可能也就只知道吃,却从未想过糍粑背后的那些事。
糍粑的主要原材料就是糯米,这也是它能够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,特别是在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地区更是如此。而关于糍粑的起源,据说还要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。
相传,作为楚国人的伍子胥,为了给父亲报仇而投奔了吴国。他帮助吴王阖闾(hé lǘ)稳固了江山,成为了吴国的功臣。在这之后,他也率兵攻破了楚国,为自己的父亲报仇雪恨。而当时的吴王阖闾就开始骄傲自大,喜而忘忧。伍子胥便对身边的人说:要是在我死之后,国家有难,百姓遭受饥荒,就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,定能找到可以充饥的食物。
伍子胥
后来,吴王夫差继位,因为没有听信伍子胥的劝诫,吴国最终被“卧薪尝胆”的越王勾践所灭。而在两国交战之时,就有人想起了当初伍子胥所说过的话(伍子胥此时已自刎身亡),在城墙之下,果然挖掘出了一些“砖石”,而这些“砖石”并不是普通的砖石,它们都是用熟糯米制成的。
城墙
原来,当初伍子胥修建城墙的时候,就考虑到了未来战争时期的需要,把糯米蒸熟后制成了城墙的基石,可以当作战时的充饥物资。
后来,大家便将这种用糯米制作的食物延续了下来,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它的创造者——伍子胥。虽然只是传说,不过,糍粑这种食物的确是易存储,而且具有很好的充饥效果。
那么,糍粑的具体制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?
临近春节,重庆游品也特地前往了一个以制作糍粑闻名的地方——中山古镇。在这里,见到了糍粑的整个制作过程。
糍粑,我们通常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个动词:打,也就是俗称的打糍粑。为什么要这样称呼,那正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,就是打。
选择优质的糯米,洗净之后,经过清水的浸泡,让米粒吸收水分,然后放到笼屉里蒸制。蒸制的时候,需要把控好火候,蒸好的糯米,不能太硬,也不能太软,只有掌握好这个合适的度,才能够做出好的糍粑。
糯米蒸好之后,就需要将它们倒入石臼之中。这种石臼是专为打糍耙而生,有足够大的容量,厚实而坚固,不会因为捶打而损坏。要将糯米变成糍粑,打制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很多没有经验的人,总是想要去尝试一番,而他们往往会因为掌握不了技巧,只能半途而废。
据有经验的老师傅讲,打糍粑,得从石臼的边缘处用力,而并不是中间。因为只有从边缘处用力,才能够让糯米充分混合,最后形成完整的一个整体。而且,打糍粑得有足够大的力气,因为糯米具有很高的粘性,会粘在捶打的木棒之上,如果力气太小,不仅无法将糯米碾碎,可能连木棒都扯不出来。
同时,打糍粑的过程一定要快,必须保证糯米保有一定的温度。在高温状态下,糯米才会是柔软的,一旦冷却之后,糯米就会变硬,那么后面的工序也就没办法继续进行了。
糍粑打好之后,就需要将它从石臼当中倒入盆里,记得要将木棒上粘连的部分也一并取下。而到了这一步,糍粑就已经基本成型,但还是太大,需要对它们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。这一步,通常是靠手工来捏制。
通过双手的挤压,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糍粑团,然后将它们摊平,放置在阴凉的地方。这个时候,就需要糍粑团能够快速冷却,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,用风扇来吹这些糍粑团。快速冷却之后,这些糍粑也就形成了固定的样子。
到了这一步,糍粑也就算是制作完成,而这样的糍粑也会具有比较长的保质期,能够让我们吃上很长一段时间。
而说道吃糍粑,那么就要提到和糍粑完美搭配的灵魂伴侣——黄豆面。将黄豆炒熟之后,再研磨成粉状,在其中加入白砂糖,就形成了糍粑最后的拌料。糍粑在热的时候,是最适合吃的,一般家庭也就是用锅来煎一下,但是如果有条件,这种用石板来烤制的糍粑,会更有味道。
在炭火上架上一块大石板,炭火对石板进行加热,石板表面能够有均匀的热度,同时温度又不会过高,然后直接将糍粑放置于石板之上,通过这种方式,对糍粑进行加热。如此一来,不用任何的油,也可以保证糍粑能够均匀受热,不会出现糊锅的情况。
之后,只需要将黄豆面加入到糍粑之中,类似于夹心的方式,然后再一口咬下,这种感觉,简直不要太美了。
糍粑
糍粑,在各个地方都有,而大家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讲究也不尽相同,不过,有一点却是相同的,那就是大家对于糍粑的热爱,以及糍粑所拥有的美好寓意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打糍粑,然后再细细地品尝,这样的甜蜜和幸福是最为难得的。